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專任輔導教師甄試經驗分享
Keira國中
教育科目:
1.因不習慣陳嘉陽的編排方式,直接透過詳讀各科專書來打底,如:西洋教育史、教育概論、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行政學、教學原理與設計、課程發展與設計、統計測驗⋯⋯等。拿出行事曆,規劃每日讀書進度,在考季開始前,我最少會各讀過兩次。有些艱澀又枯燥的科目讀來雖然煎熬,我還是會想辦法把它啃完。
2.勤做考古題並確實檢討:
(1)將每一年度的各縣市考古題全部列印出來,拿出行事曆,規劃每日做題進度,從離考試年度最近的考古題開始依序往回做,例如103→102→101⋯⋯除了驗收之前唸過的書以外,也能練手感、保持熟悉度,作答過程中也很容易就會發現重複出現的題目,多少掌握命題重點與方向。在考季開始前,每一份考古題我至少會確實重複做過兩次以上。
(2)會答錯的題目很可能就是自己不熟悉或下次很可能會再錯的,因此對完答案後,針對錯的題目,我會使用專書或上線上教甄考古題搜尋詳解並確實檢討,線上教甄考古題最棒的地方在於會有其他考生在考題下方提供相關重點整理與補充,我會準備一本筆記本,如果這些重點剛好是自己沒讀熟或根本沒讀過的,會按照考古題的年份與縣市分類,抄寫在筆記本上。考前一兩天已經讀不下書也無心再重複練考古題時,甚至是考試當天的空檔,這本精華中的精華就可以隨手帶在身邊溫習,也有安心的作用。
3.部分縣市聯招的題目可能來自於該縣市該年度的教育政策或口號、法令,考試前可以稍微上該縣市的相關網站查詢一下並記下來,多少也可能因此掙到一些分數。
相較於專業科目,我覺得準備教育科目更累,也更有挫折感,原因在於其根本可說是沒有範圍的,什麼都可能成為考題,因此我能做的就是盡量抓住自己能得到的分數,所以除了很紮實地唸專書之外,就是用最土法煉鋼的方式(練考古題、檢討與重點補充)把自己沒讀過的、不知道的範圍縮到最小,把可能重複答錯的題目數量降到最低。
擁有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很重要,我從準備教檢開始就一直嘗試要讀陳嘉陽,無奈真的讀不下去,雖然他的書很多人推崇,但我知道自己不適合,所以果斷放棄,尋求自己更能吸收的專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適用於自身的利器也是很重要的!
專業科目:
1.專任輔導科有幾本必讀的專書,如Corey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等等,不只要讀,還要想辦法讀到滾瓜爛熟,因為這些都是輔導本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出題的重點方向,很多題目都是由此延伸的,掌握此點,就是掌握了一大部分的分數。
2.除了必讀的書以外,其他跟輔導、諮商議題相關的書也都可以盡量地讀,例如危機處理、悲傷輔導、部份提到團隊合作(輔導教師與社工師、心理師)的實務導向的書籍等,讀得越多,在輔導知能的架構上會更豐富、多元,無形間也累積了不少觸類旁通的能力,對於申論題的發揮很有幫助,選擇題偶爾也會出現幾道不是那麼常見的議題,平日的累積就可能派上用場了!
3.與專輔設置制度相關的國教法、學生輔導法等是這幾年都會持續出現的時事題,也是最好掌握拿分的,只需熟讀法條內容,把相關概念牢記即可。
4. 勤做考古題並確實檢討,方法同教育科目的第二點。
複試–個別諮商演練:
要把自己的諮商能力攤在陽光下供人檢視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挫折容忍力,但要想在個別諮商演練中有好的表現,下列三點絕對是必要的。
1. 大量的練習
2. 勇於被檢視
3. 勇於接受批評與建言
頭兩年進到複試時,我發現自己老是無法投入在情境中,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真心誠意地把眼前的假個案跟假議題都當成真的,我很清楚自己就只是在「演」而已,所以我很綁手綁腳,在過程中會不斷出現「這時候我應該用什麼技巧、怎麼做,評審可能會比較認同,會比較高分⋯⋯」我陷在評審的眼光與評價裡,而非自己與個案的諮商關係中,這個瓶頸深深困擾著我,也粉碎了我每一次進入複試後的上榜希望。
我想了很久很久,可能突破瓶頸的方式,似乎就是拋開一切,以上述三點的方式盡力去嘗試而已。考上的那一年,我分別找了四個具備不同特質與個性的朋友來幫我練習個諮,希望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與觀點歸納出更全面、更具體的優、缺點回饋。個諮題目則是從網路或PTT上蒐集往年各縣市的考古題,再加上自己與朋友從實務現場中遇到的去擷取。
因需配合朋友可行的時間,所以練習過程大致分成兩種:
1. 兩人練習:朋友同時擔任個案並負責回饋
2. 三人練習:一位朋友擔任個案,另一位負責觀察與回饋
練習時間完全比照簡章上所規定的來模擬,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獲得回饋、修正、再練習中,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聚焦在「諮商關係」與「個案的議題」上,而非「朋友待會兒要怎麼評價我」了,我沒有時間緊張,也沒有時間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因為我想要好好經營這段諮商關係,想要陪著個案去面對、處理這個議題,我就只想要專注在這個個案身上。
漸漸地,朋友說我越來越自然了,真的像個輔導老師一樣,認真地傾聽他,支持他,同理他,刻意的痕跡越來越少。個諮演練最多只有10分鐘、15分鐘,我們本來就很難把所有自己學過的技巧通通展現出來,一來時間不夠,二來眼前的個案或其議題可能不適用部分技巧。那麼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評審會想要看到什麼呢?無非就是那最真誠自然不造作,渴望與個案同在的心。
複試–口試:
1. 在準備書面資料過程中,我盡可能將所有學經歷去蕪存菁,只留最重要或與輔導的相關性最高的,做成備審資料約只有20張雙面印刷的量,並以照片搭配簡要文字來陳述每一個經驗。曾經掙扎過是否要做三摺頁,但我發現三摺頁並不夠放我想呈現的重點,而備審資料本身又已經夠精簡了,性質與三摺頁的差異不大,所以最後捨棄了這個念頭。
2. 口試題目蒐集自網路與PTT上板友之整理、分享,以及近期與教育政策相關的熱門議題。在正式練習前,可大致針對部份常見題目整理出自己的見解與答案。
3. 自我介紹一定要準備,可準備1分鐘、2分鐘與3分鐘版本(因口試時間多為10分鐘,用5分鐘自我介紹的要求應該不太常見 ),部分評委會特別要求與所學或實務經驗相關的自我介紹,要特別注意。自我特質、個性、成長經驗、背景等與這份工作之間的關聯性也要相當清楚。在實務經驗上可分別準備印象最深刻的,最有成就感、最能勝任的,與感到最挫折、最困難的經驗。
4. 因為口試評審可能是教授、校長、主任,也可能就是輔導人員本身,練習時如果能找到身處不同位置的人來幫忙,從不同的面向與立場切入練習,同樣一道題目可能就有機會做不同層面的思考與闡述,對於臨場反應與應對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另外,請人幫忙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是能看到自己的盲點(語速、語助詞、口頭禪或習慣性動作等),適時調整或改進。
以上是很粗略的分享,希望能幫得上有需要的人。
在教甄海浮沉的那兩三年,六七月成了我最厭惡也最煎熬的時節,因為那意味著奔波應試的汗水、狼狽、焦躁、疲憊,以及不斷敗下陣來的淚水、無止盡的失落、深深的無力感與絕望。這些深刻的連結讓我甚至不願意去回想這幾年的六七月,自己是怎麼度過的。
一直以來,我知道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順利進入自己想唸的學校或領域、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這樣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卻在教甄這一關,狠狠跌了一大跤。高一就立志要唸輔導與諮商、要成為助人工作者,卻在大學畢業後,一路跌跌撞撞,硬是比別人多走了兩三年,卻怎麼也走不到⋯那種挫折與苦澀的滋味之深刻,甚至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其實我根本就不適合走這一條路?
這樣的自我懷疑讓我一度越考越沒有信心,即使曾經給自己很多正增強,更在每一次進入複試時充滿鬥志與希望,卻又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裡逐漸消磨殆盡。尤其是考到第二年、第三年,身邊的人陸續上岸了,自己仍載浮載沉時,會有好多非理性信念開始在心底發酵、膨脹。我很清楚那是非理性信念,卻沒辦法說服自己不要被這些念頭吞噬,反而瘋狂地用它們來批判自己、懲罰自己。
在職準備考試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生理層面的疲累,在心理層面,旁人的關心問候也常被自己下意識扭曲成一股很大的壓力,因為覺得自己活在關注裡,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所以不斷放大自己的成敗得失,困在那也許根本不存在的完美期待裡。「你要放過自己」,曾溫柔接住我的情緒的指導老師如是說。
每個複試放榜的夜晚,因為不想讓家人看見這樣的自己,只敢躲在漆黑的房間裡崩潰痛哭,宣洩壓抑已久的情緒和困頓的心。然後隔天早上仍得像個沒事人一樣去上班,面對學生和同事,面對自己的工作和責任。
我從來就不是個十分正向積極又樂觀的人,這段沈潛的日子,唯一支持著我堅持下去的,大概就是我始終堅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頭兩年教甄失利之餘的代理工作、遇到的學生、同事、很多挑戰與後來的發展,都讓我覺得這些安排自有它的美意,都是為了讓我看見什麼、學習什麼、收穫什麼,進而磨練自己成為更好的輔導老師。「曾醒驚眠聞雨過,不覺迷路為花開。」大概就是這樣的意境吧。
因為相信總有一天,老天會把我安放在一個最合適的位置,所以我仍願意在每一個失敗經驗中,擦乾眼淚,拍拍屁股站起來,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繼續向前走。過程雖孤獨而艱難,生命的厚度卻也在這樣的試煉裡慢慢累積。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祝福所有為了這份初心仍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的人,總有一天,這份初心將開花結果,為你的成功做最美麗的見證。
- 點閱數3362
-
分享到FB